“大剂量阿斯匹林是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,用了100多年,我当医生时几乎每天都要开,才3分钱一颗。”从医30多年已退休的张医生告诉记者。但记者随后在昆明市各大连锁药店及中、小药店调查中,却没有看到有一家在卖这种大剂量阿斯匹林。据药店工作人员介绍,解热镇痛大剂量的阿斯匹林前几年药店也有,但自去年起就进不到货了,现在只能到医院去开。
大剂量阿斯匹林为何销声匿迹?廉价好药为何难寻?业内人士给出了3个原因。
药品降价、招标采购,使近年来医药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。而且,随着医疗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,人们对药品价格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。故此,药品价格战空前激烈。
由于目前我国药品的销售,主要是按药价的10%-20%不等提取利润,药价越便宜,利润越薄。在这种情况下,廉价药的生产厂家只会越来越少。如维生素D,每支仅0.55元,经销商和医院最多只有一两毛钱的利润。而且现在很少有人患佝偻病,经销商和医院自然不愿意进货。乏人订货,企业当然不能做赔钱的买卖,不如停工。
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相当一部分廉价好药并没有退出市场,而是选择改头换面重新上市,以“新瓶装旧酒”的方式将药品价格抬高,这也是一药多名的原因之一。
首先是药品管理机制落后。据一些医院反映,目前时常断缺的廉价“救命药”,绝大部分是作为基础用药的医保用药。这些药品在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是国家指定药厂生产,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上“无人管”,让医保目录中的一些药品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。
其次,药价形成机制滞后于市场变化。据物价局有关人士介绍,制定药品价格要同时兼顾的因素有:企业生产成本、规定的流通差率、市场供求情况、药品质量差异、药品间的合理比价等。在企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,一些低价药在申请药品价格上调过程中,遭遇一次次降价,最终生产企业以停产来应对,导致低价药退出市场。
南京营养师培训认证网转载